好品山东

泰安市岱岳区工商联以信用建设为引领 推动清廉民企与商会协同发展

发布时间: 2025-04-27
为加快一体化推进法治营商环境和法治民企、信用民企建设,近年来,泰安市岱岳区工商联以三个“信用先行”为主抓手,帮助商会及企业完善信用管理体系,以信用手段推动清廉民企与商会建设同频共振、协同发展,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“廉动力”和“信能量”。

一、清廉民企信用先行,筑牢企业发展基石

以信用建设为抓手,紧密围绕党的二十大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,引导企业将信用管理深度融入清廉合规体系建设,构建机制,将信用理念贯穿经营管理全流程,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的信用意识与合规自觉。一是党建领航深化信用廉洁文化教育。充分发挥工商联对民营企业政治引领的重要作用,坚持党建与信用建设深度融合,推动“三会一课”学合规,主题党日谈信用,开展“厚植信用文化 筑牢发展根基”主题党日活动;融入常态化培训教育。面向民营企业开展信用管理系列培训,有针对性地组织举办新公司法与涉税合规公益培训班、企业信用管理和信用修复研讨会等活动,推动清廉合规要求与信用建设实践深度融合,筑牢企业信用建设依法经营的思想防线。二是平台创新推进“信用+调解”协同发力。区工商联联合区社会信用中心、区人民法院成立泰安市民营企业信用纠纷调解协会,联合区法院速裁团队等单位建立“为企协商”制度,接受并及时处理民营企业的各类商事调解,持续推进“信用+调解”工作,将信用建设贯穿到调解申请、受理、调查、沟通、协商、签订调解协议、履行协议等全过程,形成良性互动,有效引导和倒逼各方履约践诺,帮助提升企业信用管理与清廉建设水平。三是激励约束完善信用治理体系。通过引导企业设立信用管理岗位、建立信用档案、开展信用风险评估等方式,将信用建设纳入清廉民企创建核心内容,推动企业健全内部信用管理制度。同步指导企业将信用记录深度融入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,通过制定信用考核标准、建立信用档案等方式,使信用表现与薪酬晋升、评优评先直接挂钩,使清廉基因转化为企业竞争力,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提升。

二、商会信用建设先行,打造行业自律标杆

打造信用商会岱岳品牌,引导协会立足自身特点,围绕商会信用体系建设“一会一制一品牌”思路,结合实际制定民营企业信用纠纷调解协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,不断细化信用管理、信用奖惩、自律公约措施。出台《泰安市岱岳区工商联所属商会信用评价指引(试行)》优化商会评价指标体系,完善评价操作流程,提升信用评价效率。一是抓制度,促进信用商会规范化建设。指导商会结合自身情况,出台《商会关于开展自律与诚信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》《商会信用奖惩制度》,引导商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,建立健全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,完善会员大会、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度,让信用承诺、会员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应用等制度落到实处,使商会制度建设和商会信用体系建设互为表里、相互促进。二是抓管理,带动引领会员行业自律。以岱岳区能源商会、民营企业信用纠纷调解协会等行业协会商会为试点,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、邀请专家研究论证、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,颁布实施各商会自律公约,规范会员企业生产经营行为,自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。指导商会带动督促会员企业形成会员诚信自律公约,全面提升商会及商会会员诚实守信、自律自强的发展意识。三是抓载体,推动信用体系作用发挥常态化。抓好泰安市岱岳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这个载体,指导商会多渠道、多层面收集会员企业信用信息,形成“一企一档”“一会一档”信用信息档案,建立电子档案实行动态管理。抓好信用激励奖惩制度载体,做好奖惩评价管理。

三、信用服务先行,构建协同发展生态

精心打造“合信护企”工作品牌,聚焦涵育信用美德、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修复指导三大主线,联合区社会信用中心、区法院、区税务局等部门,扎实开展民营企业信用提升和诚信合规建设服务,保护企业合法权益,提升企业市场信誉度,树立良好形象。一是坚持信为先,涵育企业信用美德。强化部门协同联动覆盖法律、信用、合规宣讲培训全覆盖,指导民营企业以文化传承加强信用美德教育,努力推动传统道德理念深入人心。引导商会、企业打造信用公益爱心名片,积极参与社会公益、光彩事业。通过利用慈善组织或公益项目,组织慈善义卖等活动,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;积极与社区合作,为当地居民提供各种支持和服务,不断提升社会公信力,营造信用美德良好氛围。二是聚焦诚为本,把稳诚信经营发展航舵。明确信用体系建设目标,开展联合服务,指导企业搭建涵盖组织架构、管理制度、风险管理、信息化建设等全面系统的信用管理体系框架。同时积极宣传加强信息共享,依托调解协会平台将信用体系建设融入到矛盾纠纷化解、企业合规建设、知识产权保护等涉法涉企工作中,切实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。三是推动信用修复,点亮失信企业重生之路。制定信用修复指南,明确信用修复的流程、条件、所需材料以及注意事项,帮助企业快速了解信用修复的全过程,通过工商联的各类在线平台、社交媒体等渠道,广泛宣传信用修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,提高企业的信用意识。通过短信、邮件推送等方式,开展多渠道提醒,向企业相关负责人发送预警信息,为企业提供“一对一”的信用修复指导服务,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与接收。指导企业按照修复方案逐步实施,同时定期跟踪修复进展,引导企业注重发现问题、总结经验、改进工作,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,助力企业重塑市场形象。